古語"民以食為天"。人類為了生活和生存必須攝取食物,以維持正常生理機能、生長發育、新陳代謝等生命活動的需要。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盛,植物蔬菜、瓜果山珍、海味海產,應有盡有,加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真可謂飲食有道。
中國傳統膳食的特點就是雜。雜食指的是粗糧、細糧都吃,葷菜、素菜搭配,膳食安排多樣化、全方位。古代醫學就指出"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
雜食的優越性在於營養物質的齊全與互補
穀類是B族維生素的來源。如果缺乏會影響生長發育,以及皮膚粘膜組織的病變。穀物中的蛋白質主要存在於穀粒的糊粉層,如果與薯類一起食用,可互補其各自營養素的不足。
蔬菜是營養物質的"綠色倉庫"。根菜、莖菜、葉菜、果菜等,含有許多無機元素鈣、磷、鐵、銅等,是組成骨骼,促進新陳代謝不可缺少的物質。所含的食物縴維,還能促進腸道蠕動,減少有害物質與腸粘膜接觸的時間。
肉、蛋、魚、蝦等營養成分主要是蛋白質、脂肪。肉類中的賴氨酸、蛋氨酸、色氨酸、更是人體中必需的氨基酸。
單調的食品,由於缺乏眾多營養成分,必對身體造成許多不良影響。如牛奶和雞蛋是含有豐富蛋白質、無機鹽、維生素的營養物質。可天天吃這兩種食品而不吃其他菜肴,會造成機體缺鐵或心臟病變。選配雜食,通過各自所含不同的營養成分相互調劑,對生長發育及臟器組織的功能才是有益的。
據醫學統計表明,百歲長壽老人中的絕大多數,飲食習慣良好,膳食成分混雜,飲食簡單,食量適中,葷素不忌,素食為主。當今西方國家時興"四色膳食",即每日膳食中都要有四種顏色的食品——白、紅、綠、黃。同樣基於雜食觀的原理。
我們所說的雜食不是濫食,節日或宴會上的八碗八碟,大吃狂喝,只會有害於健康,並非我們提倡的葷素搭配的飲食觀。不科學的"雜食",非但不能互補,還會相互抑制,妨礙胃腸道對營養成分的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