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頁,共 2 頁
(2)B to C(Business to Customers)模式,及生產企業--消費者(用戶),具體來說有兩種形式:一是批發市場的物流配送中心採用深圳布吉農產品批發市場民潤配送和模式,以及上海食品集團的社區網絡服務模式,形成〝需求組合〞的〝買單〞;二是將眾多的商家或者廠家(供給者)形成〝供給組合〞的〝賣單〞。企業對消費者的電子商務,是由電子商務的發展方向,也是電子商務發展的一個重點和難點,現在處於其〝市場的導入時期〞,即大量消費者通過電子商務這一現代化手段向生產企業或者商家訂貨,當前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問題是網上的電子結算和網下的物流配送滯後,網上交易和同步結算尚需要有一個發展的過程。
(3)C to B(Consumer to Business)模式,即集合競價模式,匯集眾多小批量的需求,形成批量訂單,然後批發市場將批量訂單傳輸到生產單位、或者加工單位、或者採購單位,從而可以得到供貨人的批發價和較低的折扣價,商家也可以從大批量的訂單中享受到〝薄利多銷〞的優惠,故而對消費者與商家〝雙贏〞的好處。如〝雅寶〞(Yabuy)、〝酷必得〞(Coolbid)、8848網站等都開闢了可以得到大量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訂單,為生產者鎖定生產量,以按〝訂單〞進行生產。
(4)G to B(Govenment to Business)模式,即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政府對企業的稅收電子商務模式。即將納稅企業編號,按編號在計算機開立戶頭,稅務局除根據納稅人自己申報材料建立檔案外,還要羽有關機構的數據庫聯網,隨時獲得所需要的各種資料,由計算機監督納稅企業是否登記,並對納稅報單進行比較分析,防止偷稅漏稅,這是現在流行的電子稅收,也就是G to B在現實中的具體運用,政府和企業通過這一瓶台,將企業應納稅費在網上完成稅務和申報、支付、傳輸證明等功能。我國在沈陽、廈門等地進行了試點。第二是政府農產品儲備的批發市場銷售:(a)國家糧食儲蓄通過批發市場銷售,採取網上競拍的模式;(b)國家棉花儲蓄通過批發市場銷售。
(5)B to C(Business to Government)模式,即政府採購的電子化,美國1993年開始研究,1994年立法規定美國政府必須啟用電子商務以提高採購過程的效率。此後,應用電子商務從事採購的政府部門逐步增加,通過美國通過服務管理局提供的一攬子採購計畫,聯邦政府的各個部門無論齊大小,均運用運用服務管理局提供的採購合同購買商品和服務。這種模式下,政府可以通過互聯網發佈採購清單、企業可以以電子化方式完成對政府採購的響應,政府和企業完全站在平等的立場上,利用互聯網來完成雙方的交易。這樣有利於提高政府的採購效率,又便於建立監督機智,避免政府腐敗行為的產生。
(6)B to B to C(Business to Business to Consumer)模式,即生產者或廠家對商家,商家對消費者的交易鍊條,如生產者將農產品生產出來後,在批發市場電子平台上將產品銷售給加工商,加工商在網上銷售給消費者,形成網上產業鍊條。這種模式將〝需求組合〞形成的〝買單〞信息迅速傳導到商家或者生產者,形成〝訂單〞生產或者供貨,將〝供給組合〞形成的〝賣單〞迅速傳導給眾多的消費者,形成進貨或消費〝熱點〞。這一模式能充分利用電子商務加速農業產業化的進程,提高產業化的效率,通過網上交易找到更好的合作夥伴。
(7)批發市場電子商務租賃、托管、外包模式。
網絡租賃,即批發市場作為網站的承租人,網絡服務公司作為網站的出租方,由網絡的服務商負責網絡的維修、保養,由批發市場承租,蹦進行批發市場業務的管理和經營。從技術來說有人認為,將批發市場承租將批發市場自己的Web網站系統直接放到一個Internet服務提供商的機房之中,這個Internet服務提供商會提供服務器硬件、快速的冗余網、對於服務器的監督服務、後備電源、存放空間、有關網絡的管理,以及服務器硬件的組裝等工作都由這個Internet服務提供商負責。即採用經營性租賃的經營方式,承租人--用戶擁有電子商務網絡的使用權,而維修保養由出租人--Internet服務提供商負責。
網絡託管,是指將市場的網絡委託給專門的網絡的公司管理。對於一個較大的市場來說設立一個專門的IT機構,管理龐大的主機,是市場的信息管理的核心部門,但是平時又沒有多少事可做,於是託管專門的網絡公司進行管理具有較為經濟的意義,在美國Exodus Communications就是一家專門通過網絡替企業管理網站的公司;指對於一個小的市場來說,許多小批發市場不知道如何構建市場的局域網,也副不起羊跪的工資聘請一名專業的IT經理,就可以採用外購的方式來解決。美國Center Bean公司每月收取用戶169.95美元後,將向客戶提供事先配置好的PC和服務器(包括軟件)然後通過遠距離遙控方式對這些設備進行管理,並解決使用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果一台機器無法運轉,而且它無法通過遙控使他恢復正常,它就會在第二一在向你提供一台配置好的PC。
網絡外包,即指中小批發市場不能有專門的部門和人員從事網絡業務,服務器託管也挺費事,不如什麼都不要了,改用網絡外包形式,使市場花很少的錢就能開展全部網上商務活動。而市場集中精力做自己的業務,而不是耗費很多精力來運作和建設往佔,網絡經濟就是使許多市場從IT技術複雜管理之中解放出來。其服務包括:(a)提供接入服務,儲存和提供網上服務;(b)提供和管理電子郵件、站點管理、網絡交易等市場的電子商務;(c)人力、財物、資源、工資發放、ERP應用等。
(8)〝批發市場內部〞的電子商務模式,即由10個子屬的電子商務所構成:
(a)信息管理系統。即國內外信息的披露,包括政策、供求量(品種、數量)、供求價格、物流配送等信息系統,其管理的目標就是規避虛假信息:
(b)會員管理系統。有些批發市場採用會員管理方式,如鄭州糧食批發市場、全國棉花市場等就是採用會員制管理辦法;
(c)交易客戶管理系統。有些批發市場採取開放式客戶管理方式,如廣西食糖中心批發市場的客戶管理系統;
(d)交易廳管理系統。即批發市場採用交易所式交易形式時採取的管理系統,是批發市場出市代表及其通訊的交易大廳管理,隨著電子商務的完善,批發市場之間的聯網交易及其遠程異地交易管理是期交易大廳管理的延續。批發市場逐步由攤位式向交易所轉變是世界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一個發展方向;
(e)交易攤位管理系統。交易攤位管理系統,即單位的登記過戶和轉戶管理,是現在大多數批發市場採用的管理辦法,這種方式是由集貿市場的交易方式的沿襲,再我國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但是其發展方向將由交易所式的交易方式的轉變,以使交易更加公開、公正、公平,增強交易的透明性;
(f)交易過程管理系統。如競價、拍賣等的管理系統,全國棉花交易市場在交易國家儲備棉花時,批發市場還根據市場需求和棉花質量確定一個國家指導價格;
(g)交割及物流配送管理系統。可以借鑑期貨交易所的實物倉單管理、電子倉單管理;交割;物流配送等;
(h)結算及金融帳號管理系統。一般也可委託進入市場的銀行進行聯機管理;
(i)物業管理系統。租金收取,水電費等管理;
(j)其它市場配套服務管理系統。
2、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電子商務的案例模式
近幾年來,一些農產品批發市場聯繫實際採用了不同的電子商務模式,進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可資借鑑的經驗。
(1)深圳布吉農產品市場模式
該批發市場從產權結構模式來說被稱為〝布吉模式〞,即〝企業辦市場、企業管理市場、市場企業化〞。市場建於1989年,共有交易面積18平方米,各類農產品經營者近2000個,交易品種近3000個,其中名優土特產品達300多個,成交量和成交額連續7年居全國首位,1998年市場交易額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達到103億元,是華南地區重要的農產品集散地。自1993年建立信息中心以來,奇電子商務模式具有如下特點:
(a)採用電腦網絡採集發佈農產品信息。建立初採用電話、傳真方式進行信息交流,成本高、時效差。1997年採用互聯網技術發出《深圳農產品綜合信息網》,1998年,該網絡又掛上國際互聯網。現在布吉市場每天有近30000個品種的交易價格在上午9:30以前即可以全部更新。隨著其分市場--福田批發市場的開業,中心可以直接從福田交易拍賣中心獲取當天的拍賣數據,提高了價格信息採集的準確性。
(b)市場全面實現電腦化管理。從1993年開始,逐步開發實現了入場車輛的電腦收費採用IC卡結算。市場的管理費、水電費、攤位租賃費等應收費都採用電腦自動划帳,市場應納國地稅亦通過銀行電腦報盤,自動代扣代繳,經營者足不出門就可以按時繳納稅金。建立市場經營者電腦數據庫,把整個市場的經營者的基本情況輸入電腦進行網絡化管理、基本上實現了辦公自動化、無紙化。1997年還採用先進的電子監控技術,對市場安進行〝三位一體〞管理,減少了種類治安事故。
(c)農產品配送的電子化管理。配送是電子商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1997年批發市場把流通向兩頭延伸,民潤農產品連鎖商業配送即是向零售業延伸的重要舉措,電潤連鎖市場擁有眾多的連鎖店,分別位於深圳的各大型住宅小區,全部超市均採用電腦化管理,電子交易與貨幣交易並行,大宗採購可以通過網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