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頁,共 3 頁
由上所述,不論是從學者的角度或是研討會所達成的共識,可發現漁村社區營造在漁村及漁港的發展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謂是促成漁港管理地方化、漁港多功能化及漁村經濟發展的觸媒。茲將上述探討的內容,整合歸納中小型漁港的發展所應具備的特質為:
‧核心價值:服務漁民、漁業文化保存與漁業資源保育
‧發展方向:漁港管理在地化、多角化經營、結合漁村文化、景觀、歷史、產業的深度旅遊或體驗型遊憩活動
‧經營主體:由地方民眾、漁會與社區組織成立的地方管理單位,或是社區組織(如圖1)。
該特質彰顯的是一種由下而上,社區自主與居民參與的社區營造理念,同時亦具體地將臺灣漁村的社會力和政府資源互相整合,導引漁村居民重新省思漁港空間利用、漁村文化、漁業產業及草根民主整合等議題。在探討漁港的發展方向時,有一點值得重視的是,由於傳統的漁港管理是由上而下的方式,且地方的經營主體是漁會,而非社區,漁會通常管理轄區多處的漁港,和地區居民的互動可能不及地方社區密切,因此漁港在地化管理的發展方向上,可能面臨社區和漁會對於漁港經營管理上的衝突。
南澳朝陽漁港的概況
南澳朝陽漁港的官方名稱為「南澳漁港」,地方則稱為「朝陽漁港」(以下以南澳漁港稱之)。該港位於宜蘭蘇澳鎮朝陽里,屬第二類漁港,主管機關是宜蘭縣政府。漁港位於宜蘭縣南澳平原,烏石鼻南側,附近海域為北部優良的漁場,漁業資源豐富(如圖2)。該漁港是臺灣230處漁港中,最後一個興建的漁港,此後政府的政策已決定不再興建新漁港,僅就現有漁港加以維護。該漁港自1998年興建至2002年完成,於2002年9月啟用後供朝陽地區漁船筏就近避風停靠,可減少漁船因駛往南方澳漁港所造成之不便及受烏石鼻附近海流的影響,增加漁船筏作業安全。
南澳漁港的設施包括有:1. 基本設施:海堤、碼頭、泊地、航道、排水道、曳船道、漁港安檢所、燈塔;2. 公共設施:漁獲物拍賣中心;3. 一般設施:無。該港區雖設有一棟二層樓高的魚貨拍賣中心建物,已興建完工,且業由宜蘭縣政府於94年委由蘇澳區漁會管理,惟據漁會林月英總幹事告知,該建物完工後因遇颱風等天然因素,致設施部分毀損,因此拍賣中心迄今仍未使用,未來的經營方向仍需經理事會討論,目前尚未定案。另據朝陽里李里長告知,該建物係由蘇澳區漁會經營管理,但其未來的經營方向不確定,主要係因南澳漁港的漁獲量交易規模不大,經濟效益不高,為節省人事成本,蘇澳區漁會可能會將不派駐人員於港區,大樓因此可能失去原本魚貨交易的功能。
有關漁船使用南澳漁港的情形,據2003∼2005年漁業年報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的漁船數38艘,漁產量84噸,產值新臺幣〈下同〉12,384千元(如附表),產量及產值在宜蘭縣總產量(120,232公噸)及總產值(3,858,781千元)所占的比例極微,幾近於零。漁船筏的作業方式為延繩釣(約3-4艘)、一支釣(約10艘)、流刺網(約3-4艘),漁獲物為鯖、等沿岸魚類;此外港區外海亦設3組定置網,漁船每天固定時間出海撈取漁獲物。雖然登錄於南澳漁港的漁船數有38艘,惟據南澳安檢所告知,每日平均僅約有10多艘漁船出入。據李里長表示,其主要原因是部分設籍於南澳漁港的船隻以南方澳漁港為進出港,因為南澳漁港的內泊地太小, 使許多船隻不敢來此停靠;另在颱風天或浪較大時,海水會湧入漁港,大型船隻在此停靠容易發生碰撞造成毀損,所以目前只停放小型船隻,大約只有10艘左右。浪太大時,船隻甚至須拉抬上岸,造成漁民很大不便,因此認為漁港沒有發揮預期的功能。
有關港區的漁獲物交易現況,由於漁獲物拍賣交易中心尚未啟用,加上多數漁船至南方澳漁港進行漁獲物交易,實際的漁獲物交易規模不大,目前僅有部分漁船(如定置網漁船)每日定期在上午及下午2次往返漁場,在港區卸下漁獲物,通常每天下午四、五點時漁船進港,常會吸引大批人潮前來購買現撈的新鮮魚貨,此種交易方式已成當地的特色。
港區除供漁船停泊及漁獲物交易外,尚有多人在港區的岸堤區域垂釣,遊客在港區駐足欣賞風景,或在港區北部岸堤外的海岸沙灘遊玩。此外,社區協會亦曾規劃南方澳—朝陽的藍色賞鯨公路,但因遊客客源不穩定,且受限於東北季風,船東經營的時間只有3個月,因此藍色公路的發展未見起色,目前除了極少數的團客訂約外,已沒有經營散客的藍色公路之旅。
朝陽社區的社造過程
朝陽里東臨太平洋、西北與冬山、五結兩鄉接壤,西南與南澳鄉為鄰。朝陽里因南澳溪阻隔,分為「朝陽」和「海岸」兩村落,南澳漁港主要位於「朝陽」村落,緊一線之隔蘇花公路,與南澳鄉南澳村相鄰。朝陽地區面積約3平方公里,人口數199戶621人,平原所佔面積狹小,全區80%皆為高山所盤踞。朝陽社區因地形特殊,造就了農、漁業村落,居民大多以務農為主,捕魚為業者較少,是典型的農、漁業村落。農業以哈蜜瓜、辣椒、咖啡、西瓜、梨子;漁業講求新鮮以現撈生魚和定置網養殖為主。
南澳漁港的地理位置非常靠近朝陽社區,僅約有三分鐘步程,因此漁港很自然地是朝陽社區居民的生活活動空間。朝陽社區在台灣的社區營造案例中,是個非常具有活力的社區。朝陽地區早年居民雖以務農、捕魚為主的偏遠社區,但社區意識早已顯現。民國83年正式由社區理事會轉型為發展協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83年協助朝陽社區完成「富麗農村整體規劃」報告,這份規劃書詳細羅列了84年起至88年止,朝陽社區主要公共建設及景觀設施工程各項目含蓋在內,朝陽社區在根據規劃案分年進行建設後,已讓整個朝陽社區煥然一新。民國90年起,社區營造工作在行政院文建會推動下,朝陽社區亦正式跨入全國性社造行列,希望透過「以文化帶動產業、產業帶觀光」之訴求,將朝陽社區轉型成社區總體營造成功示範點。朝陽社區拜政府實施多元就業方案之賜,自91年起已連續4年獲得補助,任用工作人員數達到45人,發展重點為社區特色文化產業(如古竹砲、小型竹砲、手染絲巾及特色陀螺等)、客家精緻美食及推動文化生態、國家步道及藍色公路賞鯨活動,並輔導當地居民經營餐廳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庭園民宿,及朝陽咖啡種植推擴。經內政部核定辦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獲補助2位社會工作人員,展開對大南澳老人健康醫療關懷福利服務工作,朝陽社區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也顯現出相當成果。
朝陽社區近五年來,已獲多數政府單位經費補助以從事社區總體營造工作(如文建會、勞委會、內政部、研考會等),亦包括漁業署93∼95年的漁村新風貌計畫。此外該協會亦獲林務局協助辦理社區大型建設,如國家朝陽步道新建工程、社區林業綠美化、大彎溪疏浚等。
朝陽社區在近年來的社區營造結果下,目前發展的重點以人才培訓工作、咖啡、客家美食、國家步道旅遊產業、社區文化傳承、老人福利服務及觀光產業為主。目前社區經營的產業有:朝陽咖啡工作坊、朝陽社區庭園民宿、朝陽社區客家文物展示館,及朝陽社區精緻產業展售處。在推動觀光產業的旅遊資源方面,由於朝陽社區右擁朝陽國家步道的龜山,左倚烏石鼻岬角,後有南澳中央山脈為屏障,前臨太平洋,背山面海造就朝陽社區極佳的自然環境,為一具深具發展深度旅遊的地區。朝陽社區附近的自然及人文旅遊景點包括:朝陽國家步道、朝陽漁港、朝陽天后宮、鴛鴦山定情湖、溼地生態公園賞鳥區、海岸吊橋、烏石鼻、湧泉湖、古銅礦遺址、滿清提督羅大春立碑遺址、南澳農場、四區溫泉、南澳溪等(如圖3)。據協會表示,在多處景點中,朝陽國家步道是目前最熱門的景點,該步道位於朝陽社區南側的龜山,全長2,400公尺,全程約30∼60分鐘,步道沿途可眺望太平洋、烏石鼻、海上迷宮(定置網)等。